每当寒冬来临,岁末年初之际,人们总会提及那个洋溢着欢乐与祥和的节日——圣诞节。虽然圣诞节及其相关习俗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,但在中国也逐渐演变为一个普天同庆的全民性节日,在这一天,无论信仰与否,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沉浸在喜悦之中,相互传递祝福,分享爱心。
然而,一些自诩为“爱国”的民族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却对圣诞节嗤之以鼻,他们高声呼吁“抵制洋节”,甚至将其上升到“捍卫民族文化”的高度。他们认为,庆祝圣诞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叛,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。
首先,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孤岛,而是流动的江河。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,正是因为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。从佛教的传入到丝绸之路的交流,再到近代的科技与思想引入,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。拒绝圣诞节这样的节日,无异于否定文化交流的意义,割裂人类文明的共性。
其次,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并非“文化入侵”,而是人们自发选择的结果。年轻人选择在平安夜聚会、互赠礼物,并非因为他们“崇洋媚外”,而是因为这些活动满足了他们对情感表达和社交的需求。节日形式的背后,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诉求,而非某些人臆想的“西方霸权”。将圣诞节污名化,无疑是对人民自由选择权利的粗暴干涉。
更重要的是,抵制圣诞节的呼声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拔高。一些人将春节、中秋等传统节日与圣诞节对立起来,宣称只有前者才代表“正宗”的中国文化。然而,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包容性与多样性,而非排他性。春节的热闹团圆与圣诞节的温馨氛围并不矛盾,二者完全可以共存于现代社会。强行将二者对立,只会加剧文化偏见,削弱社会的开放性与创造力。
“抵制洋节”的口号看似“爱国”,实则是一种虚伪的表演。首先,这种抵制往往选择性地针对圣诞节等西方节日,却对其他外来文化现象视而不见。例如,现代科学技术、现代医学、现代交通通讯。为何他们唯独对圣诞节如此敏感?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抵制者的虚伪:他们并非真正关心文化传承,只是在借机制造对立情绪,博取关注。
真正的文化自信,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,而非对他者文化的敌视。中华文化之所以伟大,在于其包容万象的气度。无论是春节的锣鼓喧天,还是圣诞节的灯火辉煌,它们都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达方式。抵制圣诞节的荒谬之举,不过是狭隘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自我设限,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