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集体荣誉成为剥削的遮羞布

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无论是学校的“流动红旗”,抑或是职场上“以公司为家”的口号,都将“集体荣誉”塑造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。它要求个体牺牲、无私奉献,承载着无可辩驳的道德光环。然而,一旦我们掀开这层华美的外衣,便会发现其底色往往是冰冷而现实的: 继续阅读

对“城市马拉松热”的反思

当城市被“马拉松热”席卷,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媒体镜头下奋力冲线的身影,以及宣传中“城市活力”的赞歌。然而,这种精心构建的“全民狂欢”景象背后,却隐藏着对一座城市和无数市民日常生活的粗暴入侵。马拉松并非全无是处,但当它以“特权运动”的姿态,集中在气候宜人的春秋周末,将城市主干道变成私人跑道时,它就彻底沦为一场对全体市民施加的、充满虚伪的“劫难”。 继续阅读

国庆返乡记

十一国庆,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,一个地图上需要放大数次才能找到的小镇。此行的目的是参加表哥的婚礼。

婚礼的地点选在镇中心小学礼堂,那是舅妈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。于我而言,这所学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,我是它建成后的第一届学生,从一年级到六年级,整整六年的童年时光都消磨在这片红砖墙围起来的天地里。记忆的更深处,是从四年级开始的住校岁月,三年的集体生活,给我留下了很多难以忘却的记忆。 继续阅读

别了,那餐盘里的“爱”(续篇)

我听见风中传来辩解的声音,他们说,那盘中的肉,来自“科学饲养现代化管理的养殖场”,是“传统的文化”,是“无数人的生计”。这些话语,像一层薄薄的、白色的纱,企图遮掩那纱下血淋淋的真相。但朋友,风是吹不散云雾的,唯有真理的光,能刺破一切虚伪的装潢。 继续阅读

别了,那餐盘里的“爱”

我是一只轻舞的蝴蝶,总想在人间最柔嫩的花蕊上,寻觅一点蜜,一点诗,一点光。我愿相信,这世界是一首未完的歌,每一个音符都该是温柔,每一个节拍都该是慈悲。然而,当一阵腥风,夹杂着铁链的悲鸣与绝望的哀嚎,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飘来,我的心,便如那被秋霜打落的梧桐叶,一片,一片,坠入了无底的寒潭。

那风里,说的是“狗肉”二字。哦,这两个字,多么生硬,多么冰冷,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,刺破了人间最美的幻梦。我怎能不为它写一首挽歌?我怎能不为它发出一声抗议? 继续阅读

再论预制菜
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预制菜作为一种便捷的饮食解决方案,似乎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“救星”。然而,当我们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影响时,却不难发现,这不仅仅是一种饮食选择,更是社会不公的映像。预制菜的盛行,正在悄无声息地侵犯着人们的基本人权——健康生活的权利。它高油高盐的配方,如同一把无形的刀刃,侵蚀着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,而富人们则在财富、时间和健康上占据着绝对优势。穷人,仿佛成了这个体系的牺牲品,承担着所有的代价。 继续阅读

立春

立春的早晨,黎明的微光悄然洒落,天地间仿佛传递着一种无声的讯息——万物正在复苏。大地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,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呼唤。那是一种温暖的力量,柔和却坚定,穿透寒冷的余韵,触及每一个沉睡的心灵。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冰封的希望,让梦想的种子在春日的土壤里重新发芽。 继续阅读

苦难无需歌颂

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歌颂苦难的人,他们以苦难为荣,将其视为一种磨砺,一种成长的必经之路。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坚韧不拔,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。然而,当我们把苦难视为一种荣誉,一种赞美,我们是否忽视了它背后的痛苦和挣扎?当我们赞美苦难,我们是否也在鼓励人们去承受不必要的痛苦? 继续阅读

农夫和驴

从前,有一个小镇,住着一个聪明的老农夫和他的驴。这个老农夫很懂得如何驭使驴子,让驴子为他卖力。他遵循着八个原则,使得他的驴子既听话又勤劳。

第一个原则是不能让驴子吃得太饱。老农夫知道,如果驴子吃得过饱,就会变得懒散,不肯卖力干活。所以,他总是控制驴子的食量,让它保持一定的饥饿感。

第二个原则是蒙上驴子的眼睛,不让它看清前进的方向。老农夫认为,如果驴子知道要去哪里,就会反抗或不听话。因此,他总是用布蒙住驴子的眼睛,让它盲目地听从指挥。 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