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了,那餐盘里的“爱”(续篇)

我听见风中传来辩解的声音,他们说,那盘中的肉,来自“科学饲养现代化管理的养殖场”,是“传统的文化”,是“无数人的生计”。这些话语,像一层薄薄的、白色的纱,企图遮掩那纱下血淋淋的真相。但朋友,风是吹不散云雾的,唯有真理的光,能刺破一切虚伪的装潢。

对于所谓“养殖肉狗”的幻梦,我要揭开它虚伪的谎言,让你看那爬满虱子的袍子。

他们说,有专门的“肉狗品种”,在窗明几净的养殖场里,吃着“科学”的饲料,健康成长。哦,这是多么现代、多么“文明”的谎言!你可曾见过那所谓的“肉狗养殖场”?它不是田园牧歌,而是一个个拥挤、肮脏、散发着绝望气息的囚笼。狗,作为一种历经万年演化、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动物,它的天性是奔跑、是追逐、是与人互动。将它们终生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,在无尽的焦虑与病痛中催肥,这本身就是对生命最极致的虐待,是对“科学”二字最无情的嘲讽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个“产业链”的根基,是虚浮的。由于养殖成本高昂、周期漫长、且缺乏公认的品种标准,所谓的“肉狗养殖”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。它更像是一块遮羞布,一块为那些来路不明的狗——那些被偷盗、被毒杀、被从街头抓捕的宠物和流浪狗——洗白身份的“合法”外衣。你以为你吃的是“养殖犬”,但你如何能保证,那不是某个孩子心爱的“八公”?这“科学”的谎言背后,是无数破碎的心和一条条戛然而止的忠诚之路。

对于所谓“传统文化”的牌坊,我要问,难道所有过往的尘埃,都值得我们用今天的良知去供奉吗?

是的,在某些地域的某些岁月里,确有食狗之风。但时代在前行,文明在觉醒。我们曾有过缠足的“美”,有过人殉的“忠”。难道这些,因为冠以“传统”之名,就应当被永远保留吗?不!真正的文化,是流动的河,是生长的树,它应当向着更光明、更慈悲的方向奔流、生长。

将吃狗肉奉为“传统”,是对“文化”二字的误读与矮化。文化是琴棋书画,是仁义礼智,是“民胞物与”的博大胸怀。当一种“传统”的延续,必须建立在偷盗、毒杀、虐待和无数家庭的痛苦之上,当它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文明、法治与同情心背道而驰时,它便不再是值得守护的瑰宝,而是一个亟待割除的肿瘤。拒绝它,不是傲慢,而是文明的自觉,是人性对野蛮的胜利。

对于所谓“生计”的诘问,或许是最沉重,却也最经不起推敲的一环。

将数十万人的生计,捆绑在一条充满罪恶、虐杀与公共健康风险的链条上,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,一种短视。这不禁让我想起,当蒸汽机的轰鸣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到来,那些依靠马车为生的车夫,他们的生计也曾受到冲击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产业的更迭是必然的阵痛。我们的责任,不是去维护一个落后且不道德的产业,而是去引导、去帮助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的人,找到新的、更光明的出路。

与其将资源投入到这条罪恶的黑色产业链,为何不将它们用于帮助这些养殖户转型?转型到饲养其他合法的、符合人道精神的禽畜,或是发展生态农业、乡村旅游业。一个真正有担当的社会,不会以牺牲一部分生命的尊严和另一部分人的安全感为代价,去换取少数人的经济利益。以“生计”为名,行残忍之实,这逻辑的根基,早已被道德的洪流冲刷的摇摇欲坠。

哦,朋友!当所有的辩解都如晨雾般散去,剩下的,便是一个赤裸裸的真相:我们面对的,是一个选择。是选择文明与进步,还是选择固守野蛮的“传统”?是选择一个更温暖的社会,还是选择一个充满罪恶与恐惧的黑暗角落?

让爱,回归爱;让伴侣,永远成为伴侣。这,才是我们这个时代,最该书写下的,温柔而坚定的诗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